新闻资讯
记录与世界同步发展
十年深耕低空路 | 多翼创新王洋访谈实录
发布时间:2025-06-04
发布人:多翼科技







导语

王洋,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多翼创新创始人、董事长,一位低空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者2015年,他放弃美国优渥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国,投当时尚未兴起的低空产业。如今,他见证了低空产业从萌芽到迎来政策东风的过程。在本次访谈中,王洋分享了他的创业历程、对低空经济的洞察,以及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实践。

王洋是浙江大学电气学院2003级校友,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入选竺可桢学院工高班,20072011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电气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2015年就职于美国United Technologies Research Center 任资深研究工程师、首席研究员、项目主管,后于2015年归国创办多翼,入选深圳孔雀计划2022年由浙江大学引进担任研究员负责低空+AI板块。


深圳市多翼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多翼)是浙江大学重点培育的低空具身智能企业,由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低空交通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主任王洋博士创办,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公司长期深耕低空调度和低空智驾技术,为低空经济的基建单位和运行单位提供软硬件一体化产品和技术服务,主要产品包括低空存算指挥一体机、起降场运管一体舱、低空数字底座、低空智联网地面站、低空智驾无人机等,已建成舟山群岛低空经济综合示范区、低空智能网联产教融合基地等标杆案例,相关技术成果经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已形成可复制的建设方案和商业模式。多翼在深圳和杭州设有双中心。目前项目遍布全国范围内100余个地区场景。


01  访谈摘要

十年前,他揣着在美国航空领域打拼的经验,趁着国内无人机热潮回国创业。在美国,他参与了多个航空项目的研发,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是在低空自动驾驶和智能调度等低空交通核心技术开发和应用有着深入的理解。当时低空经济在国内还是个陌生词汇——除了少数特定领域的无人机应用外,大众对无人机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航拍工具或新奇玩具,而他已经前瞻性地洞察到,低空交通将为未来城市交通与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变革。

十年摸爬滚打,从开发替代人力单兵作战的无人值守自动机库、完成无人机多机多任务智能飞行和调度技术在电网的规模化验证,到参与地方低空示范基地建设,低空应用场景从单一到逐步融合探索,他见证了这个产业从零起步到欣欣向荣的演进过程。在访谈中,王洋坦言创业路并非坦途:技术关相对容易过,真正的难题在于经济的可行性和政策壁垒;资本的短期导向与低空产业的长周期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矛盾,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时间做朋友。面对漫长的等待和外界的质疑,他坚守初心,深信低空交通终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政策东风渐起,低空空域改革提速,各地争相布局低空经济,未来十年这一新赛道有望成长为万亿级市场。他的创业故事正是这场云端产业革命的缩影。

文章来源 | 浙大校友创业观察
采访 | 赵欣然 王秋雨 职海杰
文稿整理 | 职海杰 王秋雨

02 从海归到创客:低空创业的起点

藕舫: 您最初为什么选择在低空领域创业?这个决定与您在美国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王洋这个决定有几方面的因素,我当时在美国top的军工复合体企业工作,从事的是航空航天类的高精尖科技相关工作,参与过一些非常前沿的低空飞行技术项目。在此期间我看到了电动航空技术的巨大潜力,但在美国真正推动低空飞行项目并不容易。一是美国各州针对无人机和低空飞行的法规限制很多;另外低空飞行涉及敏感的军事安全领域,作为一个华人创业者来说更是门槛重重。反观那时候国内无人机产业正火,到处都是创新机会。所以当时就很期待能将优秀的技术能力投入国内的民用低空交通,实现科技服务民生的愿望。比如尝试类似“空中巴士”这样的项目。当时深圳孔雀人才计划也在全球引进各领域的海归高等人才,而且我爱人在“无人机之都”深圳工作,这也是促使我回来的原因之一。所以2015年我就经由孔雀计划引进回国,在深圳创办多翼,开始了低空领域的创业探索。
藕舫:您回国时国内低空产业还处于萌芽期,可以说几乎一片空白。当时行业环境是什么样?
王洋2015年我回国时,国内还没有‘低空经济’这个概念,也没有设想过“低空交通”是一幅什么样的蓝图。无人机应用还在比较初级和单一的阶段,大多是手持遥控器单兵飞行,主要是航拍、简易的物流配送这种应用,即便如此,我依然觉得这一行业存在巨大的潜力。
藕舫:在这样的背景下,是什么让您在十年前就坚信低空出行未来有巨大发展?
王洋我觉得是对技术趋势的判断和一种直觉。我一直认为电动飞行器,尤其是分布式电推进的低空飞行器,在安全性和成本上远胜直升机,未来完全可能在很多领域替代直升机。所以我觉得这个方向是靠谱的。其次,从无人机过渡到载人飞行是有路径可循的——载人之前,必然会先在无人飞行器上验证技术、积累运行经验,共享基础设施,逐步构建起低空交通网络。当时在美国开车去哪儿都要很久,我反而觉得在空中跑可能更快更高效。地面上搞自动驾驶难题太多,相比之下低空自动驾驶要容易得多。现在回头看也确实如此,我们目前的无人机飞行基本都已经自动驾驶了,在空中避障和导航反而比路上安全可靠。至于要多久实现,我原来比较乐观的估计五年左右就能看到明显进展,载人飞行十年差不多,现在看来载人化还得再等等。即便如此我仍然相信选对方向是关键,方向对了,我们就一直往前走。

03  十年坚持:跨越认知边界的创业路

藕舫: 低空创业过程中您个人遇到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王洋如果要说最大的挑战,我觉得不是外部的资源或市场,而是不断突破自我认知和能力的边界。创业这条路上每天都有新问题,你得不断学习新东西、接受新观点,升级自己的认知体系。这过程中最难的是保持毅力和信心——创业就是死磕,相信自己选的路是对的,相信再熬一熬就能迎来转机。外部的困难大家都差不多,比如融资、市场培育等这些我反倒觉得不是最核心的。真正能压垮创业者的往往是内心的动摇。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不断调整策略但初心不改。
藕舫:您是如何突破这些认知边界,一直坚持下来的呢?
王洋我自觉不是天赋型选手,只能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很多道理不是别人告诉你就能明白,必须自己踩过坑、交了学费才长记性。我一路走来也是栽跟头无数,吃一堑长一智。最重要的还是那股信念支撑着——认定了低空这件事有未来,就算眼下碰壁了,调整呼吸接着干。这里面还有个“势”的问题。我现在越来越体会到顺势而为的重要性。早几年我们总说市场有需求、有前景,可那些还不是真正的大势。真正的趋势就像潮水,你挡都挡不住,会自然而然推着产业走。过去几年我们苦撑着往前推进,但缺少东风再努力效果也有限。好在这两年国家政策开始扶持低空产业,大环境的“势”起来了。我常说,真正的“势”是如潮水般不可阻挡。现在潮水来了,我们顺势而为,就能走得更远。

全国首个海岛智能网联低空测试基地开幕现场

04 产业洞见:技术、政策与“势”的奥秘

藕舫:在您看来,驱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技术门槛高吗?

王洋政策、技术、市场和基础设施。门槛高在于它需要很深的技术积累,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来做“低空智能调度和智能驾驶的技术”,使低空无人系统逐步进化成低空具身智能,具备领先技术后,我们主要去解决的就是经济闭环或者商业模式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更大的挑战在于
经济可行性和政策环境。在中国,任何一个新兴产业要发展壮大,一定离不开政策扶持和引导。当年新能源车、光伏产业刚起步时,算经济账谁都算不通,但国家下决心连推了十几年,硬是把成本给打下来了,培育出一个巨大的市场。低空经济也是类似道理,现阶段看短期回报不高,但只要是国家战略方向,持续投入下去前景就不可限量。这两年国家层面频频出台支持低空经济的政策,就是一个信号。发展低空经济背后其实包含“经济、军事和民生三重价值”,所以国家把低空经济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藕舫:您能具体谈谈这“三重价值”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王洋好的。首先军事价值体现在国防和安全上。当前国际局势复杂,无人机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中绝对的主战兵器,甚至可能改变未来战争形态。无论是应对有可能的军事冲突威胁还是作为国土防御的手段,大力发展低空无人装备都很重要。低空经济的特殊之处在于军民融合发展——一手是经济建设,一手是国防后备,两者相辅相成。

其次是社会治理和民生价值。低空力量在应急救援、公共安全上发挥着独特作用。发生自然灾害也好、突发事故也好,低空飞行器能第一时间飞到现场救人、运物资,这在关键时刻就是救命的东西。人民生命财产保住了,政府公信力也就上来了。所以这些年应急管理部门在大力采购各类无人机和直升机装备,也是出于这个考虑。还有日常的治安巡逻、消防、维稳等方面,低空巡航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是经济价值,也就是直接的产业和市场机会。一方面,无人机和未来的载人飞行器将成为很多行业的必备工具。我们国家基建非常发达,即将进入“大运维时代”——大量的桥梁、电网、管道需要维护,但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的减少,所以用无人机和机器人去巡检维护是大势所趋。另外物流运输效率有待提升,低空交通可以分担一部分中短途运输,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另一方面,低空出行本身也可能成为继汽车和手机之后的新消费热点。未来通过低空飞行器为大家提供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是完全可能的。将来会有大量的各类飞行器在低空运送货物和人员。这将催生庞大的制造和服务产业链。国家相关部门对低空经济的预期市场规模是实现万亿级别的。现在还不赚钱甚至亏钱,主要是因为没有实现规模化、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但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催生规模效应,依托国家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基建能力,进入成熟发展时期后低空产业的经济回报会非常可观。这是发展的必然规律。

藕舫:听起来低空飞行器未来应用广阔。您能举些具体例子吗?普通大众在哪些场景下会用到这些“空中服务”?

王洋低空应用想象空间特别大:首先应急救援这一类刚需场景。如果发生严重车祸、急救或者地震火灾这类灾难,地面道路可能受阻,这时无人机或载人小飞机就能迅速抵达现场救援,把伤者送医或者投送急救物资。再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配送,未来外卖快递完全可以飞起来,甚至将来很多偏远山区、海岛或者高楼楼顶,都可以通过无人机直接给你送餐送物,还有旅游娱乐场景,只需要扫个码就可以叫一架景区的无人机过来给你航拍,拍完自动把视频照片传给你留念,给你留下“上帝视角的最美风景”。



在B端行业里,低空应用就更多:比如在舟山海面上常年停着很多等待靠港的船只,以前给船员运送日用品、文件都得派小船,一趟成本几千块,而且效率低。有了无人机,一趟也就一两百块钱,快捷又省钱。岛际运输也是类似道理,小型载人飞行器可以承担岛与岛之间的客货运输,提升交通便利性。还有巡检巡逻,前面提到的电力巡线、森林防火巡查、边境巡逻等等,都可以用无人机高效率完成。城市管理场景的高空抓拍违章、环境监测等等,无人机都很成熟,未来会越来越普及。在传统人力服务能力匮乏的时候,机器的强大服务能力就能够来填补。

05 模式革新:产学研融合的低空生态

藕舫:实现您描绘的这些场景,需要铺设很多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吧。现在大家都在探索低空经济的商业模式,您觉得出路在哪?

王洋是的,低空运行服务要大规模落地,基础设施和智能调度体系是重中之重。简单打个比方,如果把无人机、飞行器看作“车”,要想飞得好飞得安全,必须先修好“路”和“红绿灯”等交通指挥系统”,不然“车”再多也跑不起来。所以我们公司这几年的重点就是聚焦低空智能基础设施,外加飞行调度的智能系统。我们研发了基于低空具身智能技术的软硬件产品,把通信、导航、避障雷达、气象监测以及我们的AI大脑都集成到一个舱体中,放到建设低空起降场的地点,就变成一个低空智慧航站和低空指挥舱。依靠这样一套系统,就可以给各类无人机、载人飞行器飞行提供“塔台”和“路网”的支持,能够保障他们更加安全高效地运行。

藕舫: 您在推进低空产业过程中与浙大等高校合作紧密,比如在舟山建设低空基地就是政产学研结合的案例。能否介绍这种“产学协同”模式是如何运作的?

王洋 低空经济要真正落地,光靠企业力量不够,还需要政产学研的合力。我们正与多所头部高校合作,在各地推进“低空产教融合基地”,简单来说,就是由政府主导、高校和企业共建的低空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为学校提供学生实践实训,也借助高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吸引企业入驻,促进当地低空产业发展。以舟山为例,舟山拥有2000多个岛屿,低空物流和巡检需求很大。我们和舟山市政府、浙江大学合作建立了全国首个低空产教融合基地,清华大学也在舟山设立了唯一的校外低空实践基地,并举办首届清华低空挑战赛。在短短半年内就有7家低空制造企业相继落户舟山,可见这种模式的引领效应。产教融合基地既带来了人才,又引入了项目,打开了低空经济的新局面。




舟山模式的成功让我们对低空产教融合基地充满信心。当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我们不会生搬硬套。但通过小切口实现大突破是完全可能的:以教育实训为切入口,先把低空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在小范围跑通,再逐步拓展到全市乃至更大范围。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扮演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作为浙江大学校友,我有幸以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为依托,与母校共同牵头整合资源。非企业主体的平台优势非常明显:高校的公信力和号召力有助于协调各方、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信任。我们联合了一批浙大系团队和企业组成低空产业生态,由研究院负责顶层设计,多翼提供基础运行平台,再根据需要嫁接高校实验室的先进技术成果。这样既发挥了高校科研之长,也弥补了初创企业单打独斗之短。

06 未来人才

藕舫:您对低空产业的人才培养有何看法?对高校里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王洋低空产业还是新兴领域,目前最缺的就是懂技术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我的体会是,人才最好在实战中培养,纸上谈兵不如真刀真枪干一场。我们公司这几年引入了不少实习生,希望给年轻人一个锻炼的平台。和低空产业相关的专业领域非常多,像我们和计算机学院、航空航天学院、控制学院、电气工程学院都有合作,所以我们也欢迎各种类型的人才,无论是技术的还是商业的、设计的,只要对低空领域有兴趣的年轻人。
低空时代要靠年轻人开创,我们愿意做你们的垫脚石,帮助大家投入这场有前景的事业。欢迎加入多翼创新,和我们一起飞入低空新时代!
内容摘自:浙大校友创业观察